线上配资炒股

股票配资平台什么意思 央行释放重要信号!下半年“钱”要这样用→

         发布日期:2025-08-11 20:49    点击次数:147

股票配资平台什么意思 央行释放重要信号!下半年“钱”要这样用→

■中国工业报记者吴晨王珊珊股票配资平台什么意思

8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召开2025年下半年工作会议暨常态长效推动中央巡视整改工作推进会。会议系统总结上半年金融工作成效,分析当前金融形势,并明确下一阶段重点任务。

会议认为,2025年以来,金融支持经济持续向好力度加大。央行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促进金融市场利率和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巩固拓展整治资金空转、金融业“内卷式”竞争成效。重点领域金融风险进一步收敛。金融业高水平开放稳步拓展。

央行下半年工作延续适度宽松基调,强化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等领域精准支持,同步压实地方债务、重点地区和机构等风险防控。此次部署兼顾“稳增长”与“防风险”,体现了科技创新与金融稳定“双轮驱动”、政策工具箱灵活运用与结构性改革并重的特点,彰显“短期稳预期、中期调结构、长期防风险”的系统思维。

明确延续适度宽松强调保持流动性充裕

会议要求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

“这是贯彻落实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中国工业报表示,货币政策主要是总量政策,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助于强化对金融机构的政策激励,更好地发挥牵引带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服务。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2025年上半年,为应对潜在关税冲击、提振国内需求、促进物价温和回升,我国宏观调控力度加大,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相机抉择,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进一步提高政策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目前,前期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效果还将持续显现,下半年将更侧重于对已有政策的有效执行。

“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被写入央行下半年工作首要任务,但金融市场的“水”能否精准灌溉实体经济的“田”?

今年以来,央行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各3000亿元,创设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箱更加丰富。董希淼指出,应持续完善制度安排,扩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覆盖范围,继续引导金融机构优化资源配置、增加金融供给、降低融资成本,加大对科技、消费、小微、外贸等领域的“精准滴灌”。从上半年数据看,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和投资都相对较弱。可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提高激励强度,引导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用足用好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等工具,以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进一步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

常信科技CEO葛林波告诉中国工业报,“适度宽松”需以“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为核心,关键在三方面精准发力:

一是定向灌溉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通过科技创新再贷款、知识产权质押等工具,锁定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要求银行定期披露资金研发转化效率,杜绝“伪创新”项目套取资金;

二是激活消费与小微企业,推广“消费数据+信用贷款”联动模式,将普惠小微贷款不良率容忍度提升至3%,建立首贷户贴息机制,严查“借新还旧”虚增规模;

三是构建资金空转防火墙,对5000万元以上贷款实施穿透式监管,禁止流入债市、非标等领域,将银行资金空转率与流动性指标挂钩,压缩票据套利空间。通过“定向滴灌+全程监管”,确保资金直达实体经济。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向中国工业报同样提出,需通过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小微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增量资金精准注入科技创新、绿色经济、小微企业等领域。盘活存量要借助信贷重组、资产证券化等手段激活低效资产,同时强化金融机构对信贷资源的动态评估机制,防止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此外,要完善监管框架,加强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的穿透式监管,遏制“票据套利”等脱实向虚行为,通过宏观审慎管理约束金融机构过度追逐短期收益,确保资金真正服务于产业升级与实体企业的长期发展需求。

如何避免资金“脱实向虚”?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青年研究员石少卿对中国工业报指出,需在三个层面上协同发力:宏观上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中观上强化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衔接,微观上压实金融机构主体责任。通过考核激励约束提升服务实体效能,确保增量资金高效转化为实体投资与消费动力,存量资金通过重组、盘活提升使用效率,最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破解科技企业融资痛点提高货币传导效率

当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仍在为“首贷”四处奔波,政策暖意与现实温差之间,货币传导效率正面临严峻拷问。

会议要求“突出服务实体经济重点方向”。高政扬分析认为,从数据来看,我国科技创新、绿色经济、小微企业等领域的贷款均实现同比增长,资金已有效流向部分薄弱环节。但现实中仍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贷配给不足,部分中小银行缺乏对科创企业技术价值的评估能力,并且对抵押物的依赖度较高,制约了轻资产型企业的融资可得性。

石少卿表示,当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特别是科技创新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传导效率仍有待提升。主要“堵点”体现在:

一是金融体系结构性矛盾导致货币政策传导路径不畅,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不足,信贷资源分配不均;

二是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缺乏有效抵押物、融资金额小且渠道有限,银行放贷意愿较低。

主要“漏损点”包括:部分资金因逐利动机流向房地产、金融市场等虚拟领域,未能精准滴灌实体经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虽聚焦科技创新等领域,但落地效果受制于配套政策不完善和金融机构执行偏差。此外,应收账款等创新融资业务的风险防范机制尚不健全,进一步削弱了资金使用效率。

在葛林波看来,当前货币政策向科技创新、小微企业传导呈现“量增质缓”特征,2025年上半年普惠小微贷款增速12.31%高于整体,但三大堵点制约效能:

一是信息不对称,银企征信数据共享率不足60%,尽职调查成本占贷款额2%-3%;

二是风险收益错配,科创企业不良率8%-12%,银行拨备覆盖率难以覆盖;

三是激励机制扭曲,部分银行“为指标放贷”,一季度15%新增普惠贷款流向关联企业。

葛林波建议的疏通路径包括:推动税务、海关等30类数据接入征信系统,开发智能评分模型将首贷审批缩至3天;设立国家级风险补偿基金,对科技贷款给予30%本金损失补偿;考核从“规模导向”转为“质效导向”,引入就业创造率等指标,对优质银行奖励再贷款额度。

化解产业结构性矛盾筑牢地方债风险防线

2025年下半年经济工作启幕之际,产业结构性矛盾与地方债务风险,成为央行金融精准施策必须同步攻坚的“双战场”。

会议着重提到支持化解重点产业结构性矛盾,促进产业提质升级。

“当前,我国重点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石化、钢铁、建材等产能过剩领域,以及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链中的‘卡脖子’环节,这些行业领域亟需金融支持。”石少卿指出,对这些行业的金融支持需精准施策:

一是通过差异化信贷政策压减落后产能,同时加大对高端石化产品、智能制造等领域的融资倾斜,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二是创新金融工具,如供应链金融、绿色债券等,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

三是强化风险监管,避免资金流向低效产能,例如通过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业务监管防止资金空转。

葛林波认为,金融支持需避免“输血续命”,侧重“造血升级”,应优先破解三大行业结构性矛盾:

一是房地产,房企负债率78%,但保障房融资缺口达3万亿元,可发行城市更新专项债,以租金收益权为抵押,推动债务重组与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发行联动;

二是传统制造业,钢铁等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0%,通过1.75%利率的设备更新再贷款支持智能化改造,建立“产能置换白名单”,对退出落后产能企业给予技改补贴;

三是新能源,光伏价格下跌但储能融资难,推广绿电收益权质押贷款,设立产业并购基金推动整合。同时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对成熟期行业设信贷收缩阈值,对成长期行业提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引导金融资源向技术迭代倾斜。

石少卿强调,金融资源引导应坚持“有保有压”,通过市场化机制倒逼产业升级,而非简单续命,最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高质量发展。

当前,金融支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化债工作取得显著进展。2025年上半年,各地发行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置换债近1.8万亿元,总体呈现早发、快发的特点,有效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至2024年底,财政部通过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大幅降低融资成本,地方债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央行持续做好金融支持化债工作,推动重点地区和机构风险有序化解。同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AMC)通过债务重组、债转股等多途径参与化债,提升处置效率。

在支持化债的同时,如何构建防范新增隐性债务的长效机制?葛林波建议:

一是硬化财政纪律,对债务率超120%的地区暂停新项目审批,将隐性债务纳入主官离任审计;

二是分类推进平台转型,对“红类”(负债率>90%)实施债务重组,“绿类”(市场化收入>70%)允许发行公司债,2025年推动2000家完成转型;

三是构建风险预警系统,整合部门数据对PPP项目实时监控,债务率环比升5%即启动约谈,从源头遏制新增隐性债务。

石少卿认为,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多措并举:

一是强化预算管理,将政府收支全纳入预算,严禁变相举债;

二是加强融资平台监管,有序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杜绝新增隐性债务;

三是完善债务风险监测体系股票配资平台什么意思,如按季度分析债务数据,及时预警风险。此外,需严格落实“谁举债、谁负责”原则,通过市场化约束与问责机制结合,确保债务规模与经济发展相匹配,实现风险可控与可持续发展。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线上配资炒股_在线配资炒股开户_正规配资炒股网站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